事迹材料网 > 医生事迹 > 一名医生先进事迹材料

一名医生先进事迹材料

事迹材料网分享
  
  减轻患者痛苦,这是他从医的理想。
  有这样一组数字:从医30年,完成手术5万例,其中断肢断指再植手术2万多例,再植成功率99%;完成一例断指再植手术仅用1小时,10指离断再植手术全植全活,功能完全恢复。
  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显微外科主任丛海波,全国“五一劳动奖章”获得者。
  上组数字出自这个人之手。本文转载自www.sjclw.net事迹材料网
  一
  吕凤好,山东省招远市某金矿职工。2006年4月的一天,他不幸被一块塌方巨石砸中右腿,看了几家医院,均被告知要做截肢手术。
  找到丛海波时,吕凤好的右腿肌肉已经烂得不成样子,小腿裸露出大部分骨头,不断流出来的脓水散发着恶臭。
  从最初的创口清理开始,丛海波前后共为他做了4台手术,并制定了为期两年的治疗康复方案,终于把这条已经判了“死刑”的右腿保住了。“家里还有两个孩子等着我挣钱抚养,是丛医生帮我把家撑住了!”“哪怕是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,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!截肢对医生来说,只是一台再简单不过的手术而已,但对患者来说却是一生的痛苦。减轻病患痛苦,最大限度保留病人的肢体,重建肢体功能,这是我作为一名医生的起码医德。”
  二
  对患者来说,谁都希望得到医护人员更多的关照。但丛海波关照病人的惟一标准是病情、是急症和难症,而不是权势和金钱。“我们的患者,很多是一线工人、农民。”丛海波说:“医生要想着帮助病人解除痛苦,不能靠着手术刀再去给病人增加负担。”
  丛海波办公室的柜子里,放着一大摞手工缝制的鞋垫,那是一名农村患者为表达感激之情送来的。“面对这样质朴的感情,我没法拒绝。我把它们带在身边,让它们时时提醒我,医生应该为患者做些什么?”
  三
  从拿起手术刀,丛海波就失去了“自由”。很少有时间享受家庭的天伦之乐。别人休假的时候,往往是他最忙的时候。
  最忙的一天,丛海波和同事整整做了19台手术。一整天没走出手术室。“别人都是嫌房子小,俺家那口子却嫌大。我们都很少在家,没有时间收拾。”丛海波打趣地说:“家里很少开灶做饭,经常在单位吃,院里的同事就给我起了个外号——'不冒烟的财主'.孩子呢,从小到大,大部分时间都是父母照顾,或者自己照顾自己。我老父亲直到现在还帮我代缴电话费。”
  丛海波全神贯注地投入工作,感染了每一位身边的人。“他是我见过的最敬业的医生。他早晨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病房看病人,晚上下班前也要到病房转一圈儿才放心,每次出差回来落脚的第一站就是病房。跟着他,我们学会了很多做人的道理。”一起工作多年的护士长仲崇华,对丛海波心存敬佩。
  四本文转载自www.sjclw.net事迹材料网
  走进丛海波的办公室,墙壁上的3张照片非常惹眼:国家科技奖获奖代表合影、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代表合影和全国知识型职工标兵合影,它们展示着丛海波在显微外科领域所取得的成绩。
  1978年,当时还是下乡知青的丛海波,仅仅复习了1天功课就参加高考。名落孙山后,他以“中医学徒”的身份进入文登整骨医院骨伤科。很快他发现,由于缺乏基础知识,自己进步很慢。1979年,他再次参加高考,终于考入大同医专医学专业,1982年毕业后他又回到文登整骨医院,成为一名普通的骨科医生。
  由于当时医疗水平有限,一些肢体损伤病人只能选择截肢,而一些能够进行肢体再植的病人,再植的成活率也比较低。“病人和亲属的痛苦、绝望,强烈地震撼着我。不能解除病人的疾患,那是医生最大的痛苦。”1987年,在单位领导的支持下,丛海波进入全军显微外科中心进修。
  显微外科手术——利用显微镜进行镜下外科手术。理解起来很简单,但操作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。疲劳、手抖,是医生在手术操作时容易出现的问题。为了锻炼自己抗疲劳、抗饥饿以及保持双手稳定的能力,丛海波主动找罪受,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不停做动物实验。最长的一次,他曾经不吃不喝在实验室里待了一天一夜。“每次出去开会,我都要到当地的医院去看一看,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和做法,这已成为我的习惯。”在丛海波的抽屉里,至今还保留着一大把自费出去学习的机票、火车票、食宿发票。
  医术精了,名气大了,他成了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的名医。而丛海波总是毫无保留主动地将自己所掌握的新知识、新技能传授给青年医师。“以前只有几个人能做的手术,现在人人都能做了。”
  
上一篇:优秀青年医生先进事迹材料
下一篇:医疗工作者先进事迹材料

相关推荐

热门图文

联系客服

微信号:yzbxzcom
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

客服在线时间:
星期一至星期五 8:30~12:30 14:00~18:00

如有疑问,扫码添加客服微信,
问题+截图进行提问,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。